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说年龄会让一切都好起来,我有证据|越来越好的30岁+

艾莉森王 醒awake 2022-07-12


孔子+脑神经科学


就在前几天的清晨,我推开客厅的门,我先生的脸也和他藏起来的花朵一同在丰盛的早餐席上绽放。如此,我度过了三十岁的第一年。


三十岁以上的自己多了一些经济的基础与稳定,有了更丰盛的自知之明,那种天下舍我其谁的不自量力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自知的谦逊、自爱的光芒、自省的清澈与自信的力量。

 

去年我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描述三十岁的状态,《三十岁真的太好了,太好了》,这次来借古代圣贤孔子与最新脑科学的研究,聊一聊:为什么三十岁会那么好。

后青春的痛


你有没有发现,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竟然不敢不快乐了,就连悲伤也有了专门的隐藏。没有人是孤身一人慢慢变成大人的,我们整整一代人可以一同经历青春,捕获狂喜,却要孤身体会失去,独自面对那令人措手不及的长大成人。

我走过许多地方,身边有过儿时的玩伴,青春期的战友,一个个闺蜜死党,还有许多短暂缘分的灵魂伴侣友情,大学失恋的时候就找对方大哭大笑一场,迷茫的时候也可以买几瓶啤酒,在烧烤摊上玩味未知。

我记得是在正式工作以后,当我第一次搬出集体宿舍,在上海静安寺附近住进属于自己的二十来平合租房间时,在某一个无法道明的心情郁闷的下午,我滑动手机找不到理由也找不到一个想要倾述的对象。 

我当时对自己第一份要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非常不适应,朋友们却都好像顺利步入了职场,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他们看起来都那么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只有我还不想长大,只有我步履维艰。那是微信朋友圈鼎盛的时代,我想找个朋友聊一聊,随手一翻满眼都是快乐与成就的分享,就我呆若木鸡地站在原地,接着,我默默地把手机推到一边,第一次把苦楚留在了自己的床铺,就此进入了后青春的时代。

二十四岁以上的人们,看起来都太像个大人了,我们穿高跟鞋,画眼妆,打领带,也准备房贷,从学生的生活进入下一个角色,尤其在亚洲的文化里,是需要一个人即刻就承担一整套系统的强加角色,市民、老板、员工、父母。

表面上看,别人的生活都井然有序,我可不敢在这种时候承认自己追不上。

或者这样说吧,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就给自己暗设了一条定理,即使我要不快乐,也不是因为生活,而是因为感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我和我先生的感情稳定下来以前的所有时日,我都擅自将自我的生活推到一边,喜怒哀乐都捆绑在感情世界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恋爱脑。自我实现与事业,还无法触及我的情绪,没想到,这是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

说到底我不过是不敢证明自己。


子曰

 

后青春的生活往往满地狼藉,身在其中的我们甚至浑然不觉自己的生活不过是摸爬滚打的一场探索,到三十岁那年,直达社会期望的巅峰。


不仅仅是中国儒家思想,全世界对于三十岁的人都有一种既定的期望,所谓三十而立最字面的解析变成了三十岁成家立业为优。如果到了三十还一事无成,按照经济社会的角度,没车没房,无儿无女,就是人生输家。孔子一定没想到三十而立会被误解得如此深刻,甚至造成某种程度上的集体焦虑,还衍生出一部打着《三十而已》为旗号的都市肥皂剧。

 

首先,孔子的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描述其自身发展的路径,并不是什么社会规定,更不是人生发展参照点。他从十五岁有志于学,光这一个起点就与众人有所不同(至少,按照严格意义上地好学来说,我是在研究生毕业以后才开始有志于学的)。

再尔,三十而立的“立”,理应对照“立于礼”,而不是什么“站立起来,成家立业”了。即使是按照常识来看,也大致可以猜到孔子口中的立,应该是指到了一定的年龄,经由世事的打磨,至少可以在这个阶段立于自身的人格了,懂得世间的礼节,并且心中有仁,最为关键的应该是拥有了对待生活的价值观,道德学问的根基也扎实了,即使懂得爱自己,也更明晰社会责任。

当然,这是比世俗的成家立业要更为稳定也更为具有挑战的自我发展,如果一不小心去追求表面的成家立业之稳定,由金钱与数不尽的外物与自身建立关系,那才是真正的迷途陷阱。毕竟,身外物与即时的快感,最多不过是将你与自身的距离拉得更开了。

不得不说,二十几岁真的很辛苦。我们需要先找到养活自己的方式,才有真正找到或是创造自己的可能性。

清澈的三十


二十九岁那年我在欧洲旅居了大半年,盛夏时刚好在雅典与路上相识的好友结伴聊起青春,虽然也时常会聊到正值青春期对摇滚音乐的热血,更有二十岁出头在上海生活的肆意与癫狂。那次在雅典,那个盛夏时节在巷子里和朋友一边喝酒一边听希腊民歌演奏时,才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真的是很享受二十岁的后半场。这份倾心不含年少时硬要快乐的倔强,而是日暖风恬的风和日丽,是不可言说的满意。我好像从来没有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过这般清澈,那是持续两年来「醒着生活」的最佳体现。

 

如果硬要还原到生理机制上来看,跌宕起伏的经历与情绪泛滥的青春期原本就是每一个生命发展都必经的历程。

 

脑科学家发现,平均而言大约要直到一个人25岁的时候,大脑额叶皮质部分的神经元才会完全连接上。换算成通俗语言就是说,大约要在后青春期,一个人的大脑才会从神经连接的角度达到成熟,那个我们想象中的理性,就发生在大脑的这个位置,即获得完整的长远计划、控制冲动、情绪调节等等更有智慧的能力。

 

更雪上加霜的是,掌管情绪的发动机杏仁核早在青少年时期,大约17岁时就已经成熟运转了。杏仁核是那个著名的「战斗或者逃跑」的神经系统发动机,它承载了人作为动物生存的基本本能,例如对蛇的恐惧,以及对情绪的记忆,当然还有青春期那种夸张的情绪反应。

 

如此来看,我们作为青少年时那些疯狂又鲁莽的行为好像就不再那么难以理解了。虽然现在看起来傻里傻气,但是青年时代还真的是一个人最为情感丰富,并且愿意拥抱新鲜事物的好时光,我们好像会更加强烈地去体验这个世界,感受他人的痛,同时最害怕的也不过是被他人所排挤。

 

斯坦福大学脑神经科学教授罗伯特·萨波斯基(Robert Salposky)曾说过:“青少年就是这样倾心袒腹,他们的边缘系统火力全开,而额叶皮质拼命地追赶,才能稍微控制住一点情感。”

 

也是在“理性”的成熟初期,恐怕才是一生中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我们终于可以自行定义善恶,做决策,看清冲动与情绪,这场磨练自我成熟的战疫,不过刚刚打响。这真是令人恐惧,我们竟然突然挣脱了童年青年的环境,获得了一种还没有准备好的自由。


当然,这可能不是我们第一次意识到生活的困苦与命运的虚无,早在儿时第一次将自己从环境中剥离出来获得「自我意识」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原来这一生还是要自己一个人去承担的,父母的庇护终究不是万能的。不过,作为人类的那种渺小与卑微,恰恰在一个人第一次获得自由的后青春期最为致命。此时,我们将意识到,成年人的生活更自由,也孤独了。


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就说过,许多人为了消除这种对自由的恐惧,于是除去了自己。变成了模仿集体的一部分。


“这类人想要轻视自己,使自己软弱而不愿去主宰一切,他们有一种显著的象征,就是愿意倚靠别人,组织,大自然或自身以外的任何力量。他们不愿固执己见,也不愿做他们想做的事,但愿委诸外力,听其主张。他们常常不想体会“我要”或“我是”的这种感觉。在他们看来生活犹如一个不可抗拒的力量,既无法主宰亦无法去控制。


也就是说,即使额叶皮质的神经元连接打通了,也不是说25岁以后,一个人便会顺理成章地成为那位理想中的智者。生活的压力,尤其是那种漫长又温存的压力,例如过长的通勤时间,长达几十年的房贷,持久的噪音与娱乐,假想的舒适与安全,甚至是持续的信息轰炸,都会导致大脑神经连接的减少,额叶皮质即使成熟了,也会被遗忘。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青春期荷尔蒙旺盛时,自己会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越轨做尽傻事,但是更美妙的体验是后来经历过27岁低谷的自己,竟然可以客观冷静地区分什么是青春期那种失控的感受,而什么是醒过来对自我行为决策的观察,例如一波接着一波到来的情绪体验,从愤怒、悲伤到快乐都无比的强烈,还有极为明显的对生活选择的改变。


额叶皮质的成熟不是答案,而是一个机会。

 

大概是在念大学本科时的第三个暑假,我回到家里的城市与全家人聚餐,席间和表姐一同前往便利店选购饮品,和我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的姐姐已经实习开始赚取薪资了,她让我随便想喝什么就买什么,我当时兴奋不已,和她抱着好几瓶超大号的可口可乐往餐厅走去,心满意足(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的餐厅似乎是允许顾客自带酒水的)。

 

我和她感叹道:“长大就是好啊!现在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可乐也不会被爸妈限制了。”

 

没想到等我考上了研究生,自己也开始赚钱的以后,我根本就不会再选择了可乐了,或者说,选择可乐远远小于选择矿泉水的概率。当然,这绝对不是说只要我满了25岁,我的额叶皮层发育完全,神经连接打通了,就会更轻易地避开诱惑,而在此之前就是被本能与情绪操控的呆瓜,当然不是这样了。只是,胜任感,尤其是那种自己对生活的可控感,大大增强了内里的信心,是一种我可以把控自己人生的自信心,这种对自我的满意更能够驱使我们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情」。

 

当然,自信心可以获得,也很容易丢失。事实上,我们的选择恐怕将会是持续一生的博弈,是情绪脑中的杏仁核与海马体的角逐。


掌控


上篇文章《让人生开挂的高效学习法》中,我们初探了海马体关于记忆的角色,事实上,海马体与额叶皮质可以合力缓解身体的应激反应,让我们不要没事就大惊小怪,轻易被周遭的压力给夺去了小命。既然杏仁核是本能反应的发动机,它自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例如它让我们学会对危及生命的事物产生恐惧,例如毒蛇猛兽,例如第一次被电击的教训。

 

世界顶级徒手攀岩爱好者艾力克斯·霍诺德(Alex Honnold),因为2018年纪录片Free Solo享誉世界,他的每一次攀爬都承载着50%的死亡可能性,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即使只是隔着屏幕观看他的一举一动,也会被山势险峻概日凌云的高度激发出害怕的本能,事实上,Alex也说在看他自己的攀岩视频时手心都会出汗。这种对刺激到极致的追求,让人忍不住想看一眼Alex脑中的杏仁核是否与常人有所不同。

 

果然,认知科学家就把他由内而外地扫描了一遍,结果是,他的杏仁核与常人大小一样,而且功能齐全。也就是说,Alex和普通人一样,也会体验恐惧,但是无法解释的是,当他的爱好随时都可以夺去他的性命之时,他的杏仁核是自动关闭的,还是他的额叶皮质因为长年累月的重复,而厉害到可以随时令他控制那种自动发生的恐惧。

 

事实上,从理论上来看,运动,尤其是那种规律的耐力性运动,就是一种在训练让我们的身体习惯压力的过程。通过步行、长跑或是跳舞等让心率增快的有氧运动,其实也是在教导我们的身体,当遇见压力的时候,不要反应过度,并且尽量维持海马体的活性与大小。海马体则像是给杏仁核唤起的恐惧踩刹车的好伙伴。

 

Final Thoughts

 

原来三十岁的人生是有生理发展的剧本的,我们知道青春期的动荡,却忘了后青春期那必经的忧伤。


这一切也绝非否定自由意志,好像每个人生下来就有无法逾越的生理限制,事实上,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那恰恰相反。人们的脑部发育都是在儿童时期开展的,而恰恰是那最理性,最光辉的额叶皮质要留给后青春时代的你来决定,它更多源自你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如生物学家罗伯特·萨波斯基所言:“倘若额叶皮质想履行职责,它就需要汲取生活的点点滴滴,接受经验的雕刻。”


在青年时代经过大环境高强度娱乐化信息流的冲击后,我想作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是有义务与责任雕刻好自己的环境的。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Google的一次演讲后回答问题,“如何在这个被广告操控情绪的世界里调用理性?”


他的回答大概是说:不要把自己暴露在这些糟糕的环境里。因为我们的直觉与本能,那个被他称为系统1的大脑功能,是无意识且力量非凡的。它始终都会运转,直到我们被骗、被哄,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现在真的很棒不是吗?我们可以选择去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我们可以认知自己的爱人是否充满了善意,我们还可以去打造一个理性不盲从的信息环境,读什么样的文字,追什么样的价值?是美白护肤,综艺吃瓜,只想着减肥瘦身关注外在的目标?还是醒着生活,照顾好自己的底层原理 ?(哈哈,开个玩笑,说得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垃圾的信息环绕(关于什么是垃圾信息,除了此前聊到过新闻,尤其是追求即时性的快新闻,以及社交网络99%的内容,未来会更深入地讨论噪音vs.信息),宁愿还给你自己一些空白。


否则,最后,额叶皮质也会被我们给玩坏,持续沉沦变成一个充满恐惧,长期压力并相互攀比的大龄儿童,失去天真与率性的大儿童,一点也不可爱。


如果你正在后青春的剧变期,恭喜你,这种疼痛会令你野蛮生长,像我在过去的文章里提到的「阵痛里有神明」,不要隐藏,不要躲藏,更不要沉湎,只是直视它。如果你来到了30岁以上,却只觉疲乏与承重,那么,不是你太渺小,不是你太无能,而是你可能追逐错误了方向。不如停下来,检视一下你在人生里追求的东西,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换一个角度来看,情绪的崩盘,与二十来岁的踮脚张望,真的就是一份全人类共享的人生,多好啊!你也在其间。


你也在后青春里写诗吗?你的后青春都经历了什么?



🎙️本文播客




🔗 相关文章


为什么每天都觉得很累还有一点小悲伤

如何避免自己变成一个顽固狭隘的成年人?

我还真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读书,是为了知道谁在说谎

你发现没,成年人都生活就是一场骗局

冥想一年后,发生了什么




🖤

个人独立杂志
“成长迷茫时期必读”


🔑自由系列

快三年没有上过班了,我是如何养活自己的?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追求成功(力荐)

我是如何在28岁做到财富自由的

极简主义的第三年,我都经历了些什么鬼

我冥想了一年以后,发生了什么?

余生,皆自由


✏️在线课程

与Allison学最实用的英语口语
与Allison练习正念冥想

7日引导式冥想入门

助眠冥想,睡个好觉


🪐淘宝店铺

醒awake 极简生活

为什么我要自行生产瑜伽垫


🎙️播客

煽风点火

 | Podcasts

在看吗? |支持独立内容创造者请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